周易本義圖目
河圖圖
洛書圖
伏羲八卦次序圖
伏羲八卦方位圖
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
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
文王八卦次序圖
文王八卦方位圖
卦變圖
繫辭傳曰。河出圖。洛出書。聖人則之。又曰。天一。地二。天三。地四。天五。地六。天七。地八。天九。地十。天數五。地數五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數二十有五。地數三十。凡天地之數。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。此河圖之數也。 洛書蓋取龜象。故其數。載九履一。左三右七。二四為肩。六八為足。
蔡元定曰。圖書之象。自漢孔安國。劉歆。魏關朗。子明。有宋康節先生。邵雍。堯夫。皆謂如此。至劉牧始兩易其名。而諸家因之。故今復之。悉從其舊。
繫辭傳曰。易有太極。是生兩儀。兩儀生四象。四象生八卦。說卦傳曰。易。逆數也。邵子曰。乾一。兌二。離三。震四。巽五。坎六。艮七。坤八。自乾至坤。皆得未生之卦。若逆推四時之比也。六十四卦次序放此。
說卦傳曰。天地定位。山澤通氣。雷風相薄。水火不相射。八卦相錯。數往者順。知來者逆。邵子曰。乾南。坤北。離東。坎西。震東北。兌東南。巽西南。艮西北。自震至乾為順。自巽至坤為逆。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。
前八卦次序圖。即繫辭傳所謂八卦成列者。此圖即其所謂因而重之者也。故下三畫即前圖之八卦。上三畫則各以其序重之。而下卦因亦衍而為八也。若逐爻漸生。為六十四者。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。
右伏羲四圖。其說皆出邵氏。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。挺之得之穆脩伯長。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。所謂先天之學也。
此圖圓布者。乾盡午中。坤盡子中。離盡卯中。坎盡酉中。陽生於子中。極於午中。陰生於午中。極於子中。其陽在南。其陰在北。
方布者乾始於西北。坤盡於東南。其陽在北。其陰在南。此二者。陰陽對待之數。圓於外者為陽。方於中者為陰。圓者動而為天。方者靜而為地者也。
文王八卦次序。 文王八卦方位。
右見說卦。邵子曰。此文王八卦。乃入用之位。後天之學也。
卦變圖
彖傳或以卦變為說。今作此圖以明之。蓋易中之一義。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也。
凡一陰一陽之卦。各六。皆自復姤而來。 五陰五陽。卦同圖異。
- 剝
- 豫
- 謙
- 復
- 夬
- 大有
- 兌下 乾上
- 姤
凡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。皆自臨遯而來。四陰四陽卦同圖異。
- 頤
- 震
- 明夷
- 臨
- 坎
- 解
- 升
- 艮
- 蹇
- 小過
- 晉
- 萃
- 觀
- 大過
- 鼎
- 巽
- 遯
- 革
- 離
- 家人
- 无妄
- 兌
- 睽
- 中孚
- 大畜
- 大壯
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。皆自泰否而來。
- 損
- 節
- 歸妹
- 賁
- 既濟
- 豐
- 噬嗑
- 隨
- 益
- 蠱
- 井
- 恆
- 未濟
- 困
- 渙
- 旅
- 咸
- 漸
- 咸
- 旅
- 漸
- 困
- 未濟
- 渙
- 井
- 蠱
- 恆
- 隨
- 噬嗑
- 益
- 既濟
- 賁
- 豐
- 節
- 損
- 歸妹
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。皆自大壯。觀而來。二陰二陽圖已見前。
- 大畜
- 大壯
- 睽
- 兌
- 中孚
- 離
- 革
- 家人
- 无妄
- 鼎
- 大過
- 巽
- 遯
- 萃
- 晉
- 觀
- 蹇
- 艮
- 小過
- 坎
- 解
- 升
- 頤
- 震
- 明夷
- 臨
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。皆自夬剝而來。一陰一陽。圖已見前。
- 大有
- 夬
- 兌下 乾上
- 姤
- 剝
- 豫
- 謙
- 復
右易之圖九。有天地自然之易。有伏羲之易。有文王。周公之易。有孔子之易。自伏羲以上。皆无文字。只有圖畫。最宜深玩。可見作易本原精微之意。文王以下。方有文字。即今之周易。然讀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。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也。